本篇文章1220字,读完约3分钟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研究所等单位发布了《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3号报告》,宣布深圳超越香港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上海排名第三。关于上海“缺乏创新”的讨论也成为这一时期的热门话题。

“创新倒逼改革”的上海路径

所谓缺乏创新,实际上意味着在以tmt为代表的新经济领域,上海并没有表现出与这座城市和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期望相匹配的状态。例如,在新经济领域,与北京和深圳相比,上海前十大富豪(或与这些富豪相对应的公司)的排名和总数都在下降。又如,截至2014年底,深圳有190家国内上市公司,94家上市公司主要从事新兴产业,尤其是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新兴产业公司的数量超过一半。华为、腾讯、中兴等全国行业龙头企业纷纷聚集,形成了强大的产业辐射能力。在新兴产业中,深圳显示出明显的比较优势。

“创新倒逼改革”的上海路径

事实上,深圳式的创新布局始于十年前。2002年,一篇名为《深圳,你抛弃了谁》的文章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深圳的转型升级开始了。数据显示,目前深圳上市公司进入新兴产业的平均年限超过8年,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式创新具有较高的市场化程度。进入新兴产业的94家上市公司以民营企业为主,民营控股公司的比例仍在上升。这与上海的情况相反。

“创新倒逼改革”的上海路径

前不久,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也指出,上海的创新存在机制问题。“我们不缺少学术界认可的论文,也不缺少创新技术,但将技术成果转化为产业总是一种解脱。”韩正认为,正是体制机制、利益分配、中介服务、金融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不完善,特别是政府的过度干预,阻碍了技术向产业转移的机制,导致了转型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创新倒逼改革”的上海路径

长期以来,“硅谷”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聚集资本、技术和人才的创业天堂。主要原因通常被认为是有一个宽容、开放、平等和公平的软环境。前者可以理解为文化环境,而后者是指法律和监管环境。经济学家熊彼特将“创新”描述为一种“混乱状态”。只有在数百场战斗、数百朵鲜花和数百种思潮的碰撞和激荡下,看似不相关的生产要素才能形成“新的组合”,产生真正的创新。硅谷和深圳都在见证和实践混搭的创意。

“创新倒逼改革”的上海路径

事实上,上海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科技资源丰富,人才相对集中,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法制环境相对健全,金融资本相对集中。这是上海创新的基础。与此同时,上海并不否认其缺点:创造一个适合创新的软环境已被视为当务之急。

“创新倒逼改革”的上海路径

今年年初,上海将“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列为市委“一号工程”,并成立了重点课题组。经过政府各部门、各区县、园区、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深入研究,“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轮廓逐渐清晰。“科技创新中心”将是一个推动力。为了在路上创新,上海需要依靠改革;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政府本身。

“创新倒逼改革”的上海路径

改革背后的转型路径也值得思考:对于以强政府、大国企为特征的上海来说,把握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使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融合,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通过程中的制度与机制的对接,是上海下一步改革的重中之重。

标题:“创新倒逼改革”的上海路径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8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