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06字,读完约7分钟

龚克·黄晓彤

2015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做好个人信用信息业务准备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信用信息有限公司等8家机构做好个人信用信息业务准备。这些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支撑的互联网信用信息企业的加入,标志着个人信用信息市场的逐步开放,促进了信用信息市场的多元化和信用评级手段的创新,对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网络征信是我国征信市场建设中的一个新领域,但如何防范网络征信风险仍面临诸多挑战。

互联网征信发展及风险防范探究

网络信用报告的新特点

(a)数据来源多样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信用数据不再局限于银行信用数据。一方面,互联网企业的核心业务提供了丰富的互联网信用数据。例如,芝麻信用依赖阿里电子商务交易数据和客户评估的信用数据,腾讯信用依赖qq用户和微信用户的社交网络数据。这些数据包括社会、政治、商业、文化、健康等信息,可以作为信用评估模型的弱变量,分析客户的基本行为,预测客户的未来趋势。另一方面,p2p企业建立自己的信用数据库。随着p2p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用数据被p2p企业所收集,如帕特贷款、每个人的贷款、信用和财富等,其他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信用体系。

互联网征信发展及风险防范探究

(二)覆盖面广。目前,中国的信用信息系统覆盖约8亿人,但只有约37%的人有信用记录,超过5亿人没有银行信用记录。对于金融业而言,这5亿人是银行的潜在客户,也是拓展业务的有利机会。如何了解这5亿人的信用状况已经成为所有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在互联网上留下了大量的信息,这拓宽了信用数据的范围和来源。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应用促进了信用数据的收集。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对没有信用记录的人进行信用判断,可以满足金融机构对借款人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进行贷前审查的需要。

互联网征信发展及风险防范探究

(3)隐藏数据收集。与传统的征信相比,大数据时代的网络征信企业有自己的数据收集、整理、处理、分析和使用规则。首先,互联网公司通常使用云计算、后台加密技术等方法来处理收集到的数据。由于技术原因和信息不对称,信息主体对自身网络信息的收集范围并不清楚。第二,目前,许多互联网公司在其隐私政策中规定,他们有权与遵守相同隐私政策的其他平台进行交流和合作,用户往往会忽视这些信息。

互联网征信发展及风险防范探究

(4)丰富应用领域。首先,信用数据的内容更加全面。例如,芝麻信贷从客户的信用历史、行为偏好、绩效能力、身份和个人关系五个维度收集信息,为金融机构评估贷款主体的信用和决定是否发放贷款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二,信用评估结果的应用更倾向于生活化和日常化。除了贷款,应用领域已经扩展到更广泛的用途,如住宿和旅行。三是为监管部门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在掌握了这些大数据之后,监管当局可以及时了解经济实体的信用变化,做出更加敏感的决策,并监控资金流动和检查政策执行情况,以实现监管和控制政策的准确性。

互联网征信发展及风险防范探究

网络信用信息的风险

(1)在机构层面,缺乏对合规使用信贷数据的监管。目前,中国缺乏个人隐私法和其他与信用报告相关的法律。在没有法律的情况下,网上征信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合法合规地收集和使用征信数据。我国《征信管理条例》规定,“征信机构不得收集个人收入、存款、证券、商业保险、房地产信息和纳税信息。但是,除非信贷报告机构明确告知信息主体提供信息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并获得其书面同意。”在网络征信中,对于如何界定个人隐私、如何获得信息主体的书面授权、如何向信息主体提供有效的提示以及隐私泄露后如何保护信息主体的权利等相关法律法规缺乏明确的解释。

互联网征信发展及风险防范探究

(二)操作层面,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目前,新兴的互联网征信企业没有明确的监管标准和相关准入限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互联网公司积累了大量的用户信息数据。许多互联网公司在不同程度上或在不同的业务环节上从事互联网信用报告业务,按照自己的标准收集和使用信用报告数据。不同的数据标准会影响大数据集成的速度和进度。

互联网征信发展及风险防范探究

(3)在数据应用层面,没有建立有效的数据共享机制。网上征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征信数据,这会削弱其与其他征信机构共享数据的意愿,最终导致重复征信和征信资源的浪费。但是,由于这些企业对数据收集的重视程度不同,因此客观上需要数据共享。建立覆盖面广、数据完整的数据共享平台势在必行。如何打破数据壁垒已成为大数据时代网络信用报告亟待解决的问题。

互联网征信发展及风险防范探究

(4)在安全性方面,数据安全性比传统的信用报告更加突出。首先,互联网金融的运营风险会导致客户隐私数据泄露的风险,如计算机网络系统故障和中断、网络黑客攻击和内部操作人员失误等。第二,过度的数据挖掘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大数据挖掘涉及大量客户的个人隐私数据,从而暴露出个人隐私风险。第三,目前我国关于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规定分散在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中,规定不够具体和明确,没有完善的机制。

互联网征信发展及风险防范探究

防范网络信用风险的措施

(a)加快相关立法程序,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首先,完善个人隐私法律制度,制定《个人隐私法》等法律法规,为个人信息安全提供法律保障。二是修订《信用信息产业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互联网信用信息的收集和使用范围,切实保护信息主体的权益。三是建立互联网配套法律法规,加强对互联网企业征信业务和征信数据应用的法律监管。

互联网征信发展及风险防范探究

(二)建立统一标准的数据采集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一方面,数据采集标准和范围由信贷管理部门统一制定,为建立“云信用报告”模式奠定了制度基础。另一方面,在中国网上贷款协会的领导和中央银行信贷信息中心的指导下,建立了网上信贷信息中心,通过该中心搭建了数据共享平台,并制定了成员机构使用平台数据的相关措施,使网上信贷信息成为传统信贷信息系统的有益补充。

互联网征信发展及风险防范探究

(3)创新监管,规范网络征信发展。一是监管理念创新。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传统的监管方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网络信用监管的需要。迫切需要探索一种符合互联网特点的监管模式,重点关注信息收集范围、业务流程和评估方法。二是监督技术创新。对于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特征的互联网征信服务监管,需要不断优化监管技术,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综合监管。

互联网征信发展及风险防范探究

(4)完善评估模型,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改进大数据分析模型和方法。首先,改进和完善现有模型,探索和建立新模型,使大数据在互联网信用报告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二是挖掘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预测数据的变化趋势,特别是合理预测客户属性、交易记录、评估信息和商品信息。

标题:互联网征信发展及风险防范探究

地址:http://www.ayf8.com/asbjzx/9532.html